(4) 電器部分:電源380V,功率7.5KW,配控制電箱于烤箱右方,采用臺灣產智能型數顯程控型溫控器控溫。溫度室溫至200℃任意可調,顯示誤差±1℃,爐內各點溫差±2℃;功能有PID自整定、自動恒溫、自動計時器可調9999分鐘/小時,設有超溫上限溫控器,雙溫控器控制,防止主溫控器失控,爐內溫度超高,而烤壞其產品;其它控制電器:配有斷路器、電流表、電壓表、工作指示燈、報警器、交流接觸器、時間繼電器,漏電保護等;均采用進口電器控制。整機具有超溫斷電、漏電保護、缺項保護、斷路器、電機過載保護等功能
深圳市帝龍科技有限公司供應烤箱(烤爐)廠家直銷。帝龍科技作為烤箱(烤爐)生產廠家,采用直接供貨的方式,有效的保證了烤箱(烤爐)價格和質量,是您的首佳選擇。深圳市帝龍科技有限公司可對烤箱(烤爐)進行專業的規劃→設計→制造→安裝→服務。可為客戶量身定做。
我們以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堅持采用優質原材料,配備高精密的檢測,無論是設計原理,制造工藝都已經達到先進水平
除了烤箱(烤爐)之外,帝龍科技還能夠生產各種行業用的高、中、低溫電、柴油、瓦斯加熱烤箱(烤爐)、絲印爐、IR爐、水濂柜、噴粉柜、PVC生產線、斜坡流水線、UV固化爐、隧道爐、懸掛式吊空爐等。公司的全體員工始終以誠信服務,創新,快捷優質的經營原則和理念來面對市場,竭誠為工業行業提供優質的服務和優質的產品!
想要了解更多隧道爐有關的咨詢,歡迎您來電聯系或者登陸帝龍科技網址查詢
最佳回答:
在化學史上第一個發現磷元素的人,當推十七世紀的一個德國漢堡商人波蘭特(Henning·Brand,約1630年~ 約1710 年)。他是一個相信煉金術的人,由于他曾聽傳說從尿里可以制得“金屬之王”黃金,于是抱著圖謀發財的目的,便用尿作了大量實驗。1669年,他在一次實驗中,將砂、木炭、石灰等和尿混合,加熱蒸餾,雖沒有得到黃金,而竟意外地得到一種十分美麗的物質,它色白質軟,能在黑暗的地方放出閃爍的亮光,于是波蘭特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冷光”,這就是今日稱之為白磷的物質。波蘭特對制磷之法,起初極守秘密,不過,他發現這種新物質的消息立刻傳遍了德國。
最佳回答:
俄國的門捷列夫,不過是1869
以下是補充:
1860年門捷列夫在為著作《化學原理》一書考慮寫作計劃時,深為無機化學的缺乏系統性所困擾。于是,他開始搜集每一個已知元素的性質資料和有關數據,把前人在實踐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類關于元素問題的長期實踐和認識活動,為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礎上,發現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還有共性。例如,已知鹵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質;堿金屬元素鋰、鈉、鉀暴露在空氣中時,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金屬例銅、銀、金都能長久保持在空氣中而不被腐蝕,正因為如此它們被稱為貴金屬。
于是,門捷列夫開始試著排列這些元素。他把每個元素都建立了一張長方形紙板卡片。在每一塊長方形紙板上寫上了元素符號、原子量、元素性質及其化合物。然后把它們釘在實驗室的墻上排了又排。經過了一系列的排隊以后,他發現了元素化學性質的規律性。
因此,當有人將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的發現看得很簡單,輕松地說他是用玩撲克牌的方法得到這一偉大發現的,門捷列夫卻認真地回答說,從他立志從事這項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約20年的功夫,才終于在1869年發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學元素從雜亂無章的迷宮中分門別類地理出了一個頭緒。此外,因為他具有很大的勇氣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責,不怕嘲諷,勇于實踐,敢于宣傳自己的觀點,終于得到了廣泛的承認。為了紀念他的成就,人們將美國化學家希伯格在1955年發現的第101號新元素命名為Mendelevium,即“鍆”。
其他答案1:
是1869年,而且也不能說是發現,因為這個表本身是人造的,其中的元素是人類發現并整理的。
化學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創的,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雛形。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橫行稱為一個周期,一列稱為一個族。
目錄[隱藏]
起源簡介
周期表解讀表格說明
元素讀音
外圍電子層排布
蘊含規律遞變性規律
元素周期律
位置規律
遞變性規律
1 原子半徑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氣體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徑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減小;
(2)同一族的元素從上到下,隨電子層數增多,原子半徑增大。
注意:原子半徑在VIB族及此后各副族元素中出現反常現象。從鈦至鋯,其原子半徑合乎規律地增加,這主要是增加電子層數造成的。然而從鋯至鉿,盡管也增加了一個電子層,但半徑反而減小了,這是與它們對應的前一族元素是釔至鑭,原子半徑也合乎規律地增加(電子層數增加)。然而從鑭至鉿中間卻經歷了鑭系的十四個元素,由于電子層數沒有改變,隨著有效核電荷數略有增加,原子半徑依次收縮,這種現象稱為“鑭系收縮”。鑭系收縮的結果抵消了從鋯至鉿由于電子層數增加到來的原子半徑應當增加的影響,出現了鉿的原子半徑反而比鋯小的“反常”現象。
2元素變化規律
(1) 除第一周期外,其余每個周期都是以金屬元素開始逐漸過渡到非金屬元素,最后一稀有氣體元素結束。
(2)每一族的元素的化學性質相似
3元素化合價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從左到右,元素最高正價由堿金屬+1遞增到+7,非金屬元素負價由碳族-4遞增到-1(氟無正價,氧無+6價,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價、負價均相同
(3) 所有單質都顯零價
4單質的熔點
(1)同一周期元素隨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組成的金屬單質的熔點遞增,非金屬單質的熔點遞減;
(2)同一族元素從上到下,元素組成的金屬單質的熔點遞減,非金屬單質的熔點遞增
5元素的金屬性與非金屬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電子層數相同。因此隨著核電荷數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電子,從左到右金屬性遞減,非金屬性遞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相同,因此隨著電子層數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電子,從上到下金屬性遞增,非金屬性遞減。
6最高價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堿性
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其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堿性越強;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強。
7 非金屬氣態氫化物
元素非金屬性越強,氣態氫化物越穩定。同周期非金屬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其氣態氫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強;同主族非金屬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其氣態氫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8單質的氧化性、還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其單質的還原性越強,其氧化物的陽離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屬性越強,其單質的氧化性越強,其簡單陰離子的還原性越弱。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達的具體形式,它反映元素原子的內部結構和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的規律。元素周期表簡稱周期表。元素周期表[1]有很多種表達形式,目前最常用的是維爾納長式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有7個周期,有16個族和4個區。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該元素的原子結構。周期表中同一橫列元素構成一個周期。同周期元素原子的電子層數等于該周期的序數。同一縱行(第Ⅷ族包括3個縱行)的元素稱“族”。族是原子內部外電子層構型的反映。例如外電子構型,IA族是ns1,IIIA族是ns2 np1,O族是ns2 np4, IIIB族是(n-1) d1·ns2等。元素周期表能形象地體現元素周期律。根據元素周期表可以推測各種元素的原子結構以及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遞變規律。當年,門捷列夫根據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的周圍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質,經過綜合推測,成功地預言未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現在科學家利用元素周期表,指導尋找制取半導體、催化劑、化學農藥、新型材料的元素及化合物。
現代化學的元素周期律是1869年俄國科學家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 )首先整理,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雛形。利用周期表,門捷列夫成功的預測當時尚未發現的元素的特性(鎵、鈧、鍺)。1913年英國科學家莫色勒利用陰極射線撞擊金屬產生X射線,發現原子序越大,X射線的頻率就越高,因此他認為核的正電荷決定了元素的化學性質,并把元素依照核內正電荷(即質子數或原子序)排列,經過多年修訂后才成為當代的周期表。當然還有未知元素等待我們探索.
這張表揭示了物質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來似乎互不相關的元素統一起來,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自然體系。
位置規律
判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應牢記的規律:
(1)元素周期數等于核外電子層數;
(2)主族元素的序數等于最外層電子數。
陰陽離子的半徑大小辨別規律
由于陰離子是電子最外層得到了電子 而陽離子是失去了電子
所以, 總的說來(同種元素)
(1) 陽離子半徑<原子半徑
(2) 陰離子半徑>原子半徑
(3) 陰離子半徑>陽離子半徑
(4)或者一句話總結,對于具有相同核外電子排布的離子,原子序數越大,其離子半徑越小。
(不適合用于稀有氣體)
[編輯本段]意義與作用
1869年,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導下,利用元素之間的一些規律性知識來分類學習物質的性質,就使化學學習和研究變得有規律可循。現在,化學家們已經能利用各種先進的儀器和分析技術對化學世界進行微觀的探索,并正在探索利用納米技術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是化學在材料、能源、環境和生命科學等研究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元素周期律的發現是許多科學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1789年,安托萬-洛朗·拉瓦錫出版的《化學大綱》中發表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元素表》,在該表中,他將當時已知的33種元素分四類。 1829年,德貝萊納在對當時已知的54種元素進行了系統的分析研究之后,提出了元素的三元素組規則。他發現了幾組元素,每組都有三個化學性質相似的成員。并且,在每組中,居中的元素的原子量,近似于兩端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
1850年,德國人培頓科弗宣布,性質相似的元素并不一定只有三個;性質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為8或8的倍數。
1862年,法國化學家尚古多創建了《螺旋圖》,他創造性地將當時的62種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為序,標志著繞著圓柱一升的螺旋線上。他意外地發現,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都出現在同一條母線上。
1863年,英國化學家歐德林發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號表》,共列出49個元素,并留有9個空位。 上述各位科學家以及他們所做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說是一個前期的準備,但是這些準備工作是不可缺少的。而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德國化學家邁爾和英國化學家紐蘭茲在元素周期律的發現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865年,紐蘭茲正在獨立地進行化學元素的分類研究,在研究中他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元素按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起來時,每隔8個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就會重復出現。由此他將各種元素按著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起來,形成了若干族系的周期。紐蘭茲稱這一規律為“八音律”。這一正確的規律的發現非但沒有被當時的科學界接受,反而使它的發現者紐蘭茲受盡了非難和侮辱。直到后來,當人人已信服了門氏元素周期之后才警醒了,英國皇家學會對以往對紐蘭茲不公正的態度進行了糾正。門捷列夫在元素周期的發現中可謂是中流砥柱,不可避免地,他在研究工作中亦接受了包括自己的老師在內的各個方面的不理解和壓力。
門捷列夫出生于1834年,俄國西伯利亞的托博爾斯克市,他出生不久,父親就因雙目失明出外就醫,失去了得以維持家人生活的教員職位。門捷列夫14歲那年,父親逝世,接著火災又吞沒了他家中的所有財產,真是禍不單行。1850年,家境困頓的門捷列夫藉著微薄的助學金開始了他的大學生活,后來成了彼得堡大學的教授。
幸運的是,門捷列夫生活在化學界探索元素規律的卓絕時期。當時,各國化學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幾十種元素的內在聯系規律。
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把當時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順序進行排列,發現無論從哪一個元素算起,每到第八個元素就和第一個元素的性質相近。這很像音樂上的八度音循環,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這種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據此畫出了標示元素關系的“八音律”表。
顯然,紐蘭茲已經下意識地摸到了“真理女神”的裙角,差點就揭示元素周期律了。不過,條件限制了他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為當時原子量的測定值有錯誤,而且他也沒有考慮到還有尚未發現的元素,只是機械地按當時的原子量大小將元素排列起來,所以他沒能揭示出元素之間的內在規律。
可見,任何科學真理的發現,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都會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為的。當年,紐蘭茲的“八音律”在英國化學學會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無譏諷的口吻問道:“你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順序排列?”
門捷列夫顧不了這么多,他以驚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艱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將當時已知的仍種元素的主要性質和原子量,寫在一張張小卡片上,進行反復排列比較,才最后發現了元素周期規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發現,是近代化學史上的一個創舉,對于促進化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看到這張表,人們便會想到它的最早發明者——門捷列夫。
[編輯本段]門捷列夫簡介
門捷列夫生于1834年,俄國西伯利亞的托博爾斯克市,10歲之前居住于西伯利亞,在一個政治流放者的指導下,學習科學知識并對其產生了極大興趣。
1847年,失去父親的門捷列夫隨母親來到披得堡。
1850年,進入中央師范學院學習,畢業后曾擔任中學教師,后任彼得堡大學副教授。 1867年,擔任教授的門捷列夫為了系統地講好無機化學課程中,正在著手著述一本普通化學教科書《化學原理》。在著書過程中,他遇到一個難題,即用一種怎樣的合乎邏輯的方式來組織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 門捷列夫仔細研究了63種元素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又經過幾次并不滿意的開頭之后,他想到了一個很好的方法對元素進行系統的分類。門捷列夫準備了許多撲克牌一樣的卡片,將63種化學元素的名稱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等分別寫在卡片上。門捷列夫用不同的方法去擺那些卡片,用以進行元素分類的試驗。最初,他試圖像德貝萊納那樣,將元素分分為三個一組,得到的結果并不理想。他又將非金屬元素和金屬元素分別擺在一起,使其分成兩行,仍然未能成功。他用各種方法擺弄這些卡片,都未能實現最佳的分類。
1869年3月1日這一天,門捷列夫仍然在對著這些卡片苦苦思索。他先把常見的元素族按照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拼在一起,之后是那些不常見的元素,最后只剩下稀土元素沒有全部“入座”,門捷列夫無奈地將它放在邊上。從頭至尾看一遍排出的“牌陣”,門捷列夫驚喜地發現,所有的已知元素都已按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起來,并且相似元素依一定的間隔出現。 第二天,門捷列夫將所得出的結果制成一張表,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張化學元素周期表。在這個表中,周期是橫行,族是縱行。在門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膽地為尚待發現的元素留出了位置,并且在其關于周期表的發現的論文中指出:按著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各種元素,在原子量跳躍過大的地方會有新元素被發現,因此周期律可以預言尚待發現的元素。 事實上,德國化學家邁爾早在1864年就已發明了“六元素表”,此表已具備了化學元素周期表早幾個月,邁爾又對“六元素表”進行了遞減,提出了著名的《原子體積周期性圖解》。該圖解比門氏的第一張化學元素表定量化程度要強,因而比較精確。但是,邁爾未能對該圖解進行系統說明,而該圖解側重于化學元素物理性質的體現。
1871年12月,門捷列夫在第一張元素周期表的基礎上進行增益,發表了第二張表。在該表中,改豎排為橫排,使用一族元素處于同一豎行中,更突出了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至此,化學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工作已圓滿完成。 客觀上來說,邁爾和門捷列夫都曾獨自發現了元素的周期律,但是由于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的研究最為徹底,故而在化學界通常將周期律稱為門捷列夫周期律:主族元素越是向右非金屬性越強,越是向上金屬性越強。 同主族元素,隨著周期數的增加,分子量越來越大,半徑越來越大,金屬性越來越強。 同周期元素,隨著原子系數數的增加,分子量越來越大,半徑越來越小,非金屬性越來越強。 最后一列上都是稀有氣體,化學性質穩定 中學化學就講這些,過渡元素不要求。 根據各周期內所含元素種數的不同,將只有2種元素的第1周期和各有8種元素的第2、3周期命名為“短周期”,第4、5、6周期命名為“長周期”,其中4、5周期各有18種元素,第6周期有32種元素,第7周期現有26種元素,由于第七周期尚未填滿,所以又叫“未完成周期”(”不完全周期”)。
補充一下,元素周期表的第八、九周期中的兩個元素也被當代科學家確定了,都是堿土金屬。(不過還沒命名)
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門捷列夫出生的時代,正是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時期。生產的飛速發展,不斷地對科學技術提出新的要求。化學也同其它科學一樣,取得了驚人的進展。門捷列夫正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誕生到人間。門捷列夫從小就熱愛勞動,熱愛學習。他認為只有勞動,才能使人們得到快樂、美滿的生活;只有學習,才能使人變得聰明。 門捷列夫在學校讀書的時候,一位很有名的化學教師,經常給他們講課。熱情地向他們介紹當時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始創的新原子論。由于道爾頓新原于學說的問世,促進了化學的發展速度,新元素被發現了。化學這一門科學正激動著人們的心。這位教師的講授,使門捷列夫的思想更加開闊了,決心為化學這門科學獻出一生。 門捷列夫在大學學習期間,表現出了堅韌、忘我的超人精神。疾病折磨著門捷列夫,由于喪失了無數血液,他一天一天的消瘦和蒼白了。可是,在他貧血的手里總是握著一本化學教科書。那里面當時有很多沒有弄明白的問題,纏繞著他的頭腦,似乎在召呼他快去探索。他在用生命的代價,在科學的道路上攀登著。他說,我這樣做“不是為了自己的光榮,而是為了俄國名字的光榮。”——過了一段時間以后,門捷列夫并沒有死去,反而一天天好起來了。最后,才知道是醫生診斷的錯誤,而他得的不過是氣管出血癥罷了。 由于門捷列夫學習刻苦和在學習期間進行了一些創造性的研究工作,一八五五年,他以優異成績從學院畢業。畢業后,他先后到過辛菲羅波爾、敖德薩擔任中學教師。這期間,他一邊教書,一邊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進行研究,寫出了《論比容》的論文。文中指出了根據比容進行化合物的自然分組的途徑。一八五七年一月,他被批準為彼得堡大學化學教研室副教授,當時年僅二十三歲。 攀登科學高峰的路,是一條艱苦而又曲折的路。門捷列夫在這條路上,也是吃盡了苦頭。當他擔任化學副教授以后,負責講授《化學基礎》課。在理論化學里應該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間有什么異同和存在什么內部聯系?新的元素應該怎樣去發現?這些問題,當時的化學界正處在探索階段。近五十多年來,各國的化學家們,為了打開這秘密的大門,進行了頑強的努力。雖然有些化學家如德貝萊納和紐蘭茲在一定深度和不同角度客觀地敘述了元素間的某些聯系,但由于他們沒有把所有元素作為整體來概括,所以沒有找到元素的正確分類原則。年輕的學者門捷列夫也毫無畏懼地沖進了這個領域,開始了艱難的探索工作。 他不分晝夜地研究著,探求元素的化學特性和它們的一般的原子特性,然后將每個元素記在一張小紙卡上。他企圖在元素全部的復雜的特性里,捕捉元素的共同性。一但他的研究,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可他不屈服,不灰心,堅持干下去。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他又走出實驗室,開始出外考察和整理收集資料。一八五九年,他去德國海德爾堡進行科學深造。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學、化學,使他探索元素間內在聯系的基礎更扎實了。
1862年,他對巴庫油田進行了考察,對液體進行了深入研究,重測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使他對元素的特性有了深刻的了解。
1867年,他借應邀參加在法國舉行的世界工業展覽俄羅斯陳列館工作的機會,參觀和考察了法國、德國、比利時的許多化工廠、實驗室,大開眼界,豐富了知識。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增長了他認識自然的才干,而且對他發現元素周期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門捷列夫又返回實驗室,繼續研究他的紙卡。他把重新測定過的原子量的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依次排列起來。他發現性質相似的元素,它們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有些性質不同的元素,它們的原子量反而相近。他緊緊抓住元素的原子量與性質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停地研究著。他的腦子因過度緊張,而經常昏眩。但是,他的心血并沒有白費,在1869年2月19日,他終于發現了元素周期律。他的周期律說明:簡單物體的性質,以及元素化合物的形式和性質,都和元素原子量的大小有周期性的依賴關系。門捷列夫在排列元素表的過程中,又大膽指出,當時一些公認的原子量不準確。如那時金的原子量公認為169.2,按此在元素表中,金應排在鋨、銥、鉑的前面,因為它們被公認的原子量分別為198.6、6.7、196.7,而門捷列夫堅定地認為金應排列在這三種元素的后面,原子量都應重新測定。大家重測的結果,鋨為190.9、銥為193.1、鉑為195.2,而金是197.2。實踐證實了門捷列夫的論斷,也證明了周期律的正確性。 在門捷列夫編制的周期表中,還留有很多空格,這些空格應由尚未發現的元素來填滿。門捷列夫從理論上計算出這些尚未發現的元素的最重要性質,斷定它們介于鄰近元素的性質之間。例如,在鋅與砷之間的兩個空格中,他預言這兩個未知元素的性質分別為類鋁和類硅。就在他預言后的四年,法國化學家布阿勃朗用光譜分析法,從門鋅礦中發現了鎵。實驗證明,鎵的性質非常象鋁,也就是門捷列夫預言的類鋁。鎵的發現,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充分說明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的一條客觀規律;為以后元素的研究,新元素的探索,新物資、新材料的尋找,提供了一個可遵循的規律。 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榮,人們給他以很高的評價。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曾經指出。“門捷列夫不自覺地應用黑格爾的量轉化為質的規律,完成了科學上的一個勛業,這個勛業可以和勒維烈計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軌道的勛業居于同等地位。” 由于時代的局限性,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并不是完整無缺的。一八九四年,惰性氣體氛的發現,對周期律是一次考驗和補充。一九一三年,英國物理學家莫塞萊在研究各種元素的倫琴射線波長與原子序數的關系后,證實原子序數在數量上等于原子核所帶的陽電荷,進而明確作為周期律的基礎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序數。在周期律指導下產生的原于結構學說,不僅賦予元素周期律以新的說明,并且進一步闡明了周期律的本質,把周期律這一自然法則放在更嚴格更科學的基礎上。元素周期律經過后人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在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斗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門捷列夫除了完成周期律這個勛業外,還研究過氣體定律、氣象學、石油工業、農業化學、無煙火藥、度量衡等。由于他總是日以繼夜地頑強地勞動著,在他研究過的這些領域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就。
1907年2月2日,這位享有世界盛譽的科學家,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了。
[編輯本段]中學學習技巧
化合價:
一價氫氯鉀鈉銀,二價氧鈣鋇鎂鋅。三鋁四硅五價磷,二三鐵二四碳,莫丟二三四五氮,銅汞二價最常見,單質零價記心間。
常見原子團化合價口決:
負一硝酸氫氧根,負二硫酸碳酸根,還有負三磷酸根,只有銨根是正一
記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可以按照下面的口訣來記:
鉀鈣鈉鎂鋁、鋅鐵錫鉛氫、銅汞銀鉑金。
口訣
周期表分行列,7行18列,
行為周期列為族。
周期有七,
三短(1,2,3)三長(4,5,6)一不全(7),
2 8 8 18 18 32 32滿
6、7鑭錒各15。
族分7主7副1Ⅷ零,
長短為主,長為副。
1到8重復現,
2、3分主副,先主后副。
Ⅷ特8、9、10,
Ⅷ、副全金為過渡。
根據一個小故事來背誦
侵 害
從前,有一個富裕人家,用鯉魚皮捧碳,煮熟雞蛋供養著有福氣的奶媽,這家有個很美麗的女兒,叫桂林,不過她有兩顆綠色的大門牙(哇,太恐怖了吧),后來只能嫁給了一個叫康太的反革命。剛嫁入門的那天,就被小姑子號稱“鐵姑”狠狠地捏了一把,新娘一生氣,當時就休克了。
這下不得了,娘家要上告了。鐵姑的老爸和她的哥哥夜入縣太爺府,把大印假偷走一直往西跑,跑到一個仙人住的地方。
這里風景優美:彩色貝殼藍藍的河,一只烏鴉用一縷長長的白巾牽來一只鵝 ,因為它們不喜歡冬天,所以要去南方,一路上還相互提醒:南方多雨,要注意防雷啊。
在來把這個故事濃縮一下:
第一周期:氫 氦 —- 侵害
第二周期:鋰 鈹 硼 碳 氮 氧 氟 氖 —- 鯉皮捧碳 蛋養福奶
第三周期:鈉 鎂 鋁 硅 磷 硫 氯 氬 —- 那美女桂林留綠牙(那美女鬼 流露綠牙)(那美女歸你)
第四周期:鉀 鈣 鈧 鈦 釩 鉻 錳 —- 嫁改康太反革命
鐵 鈷 鎳 銅 鋅 鎵 鍺 —- 鐵姑捏痛新嫁者
砷 硒 溴 氪 —- 生氣 休克
第五周期:銣 鍶 釔 鋯 鈮 —- 如此一告你
鉬 锝 釕 —- 不得了
銠 鈀 銀 鎘 銦 錫 銻 —- 老把銀哥印西堤
碲 碘 氙 —- 地點仙
第六周期:銫 鋇 鑭 鉿 —-(彩)色貝(殼)藍(色)河
鉭 鎢 錸 鋨 —- 但(見)烏(鴉)(引)來鵝
銥 鉑 金 汞 砣 鉛 —- 一白巾 供它牽
鉍 釙 砹 氡 —- 必不愛冬(天)
第七周期:鈁 鐳 錒 —- 防雷啊!
溶解性口訣
鉀鈉銨鹽溶 (鉀鹽鈉鹽銨鹽都溶于水和酸)
硝酸鹽相同 (硝酸鹽同上)
鉀鈉鈣和鋇 (氫氧化鉀 氫氧化鈉 氫氧化鈣 氫氧化鋇)
溶堿有四種 (上面四種是可溶性的堿)
氯除銀亞汞 (鹽酸鹽除了銀亞汞其他都溶)
硫酸除鉛鋇 (硫酸鹽除了鉛和鋇其他都溶)
(請注意,溶解性口訣中,所謂的溶解范圍只在初、高中的課本范圍內適用,也有一部分鉀、鈉、銨鹽,硝酸鹽,氯化物,硫酸鹽難溶而不在口訣中,除上述四種堿外,也有其他可溶的氫氧化物。)
記憶口訣 化合價:
一價請驢腳拿銀,(一價氫氯鉀鈉銀)
二價羊蓋美背心。(二價氧鈣鎂鋇鋅)
一價鉀鈉氫氯銀二價氧鈣鋇鎂鋅
三鋁四硅五價磷二三鐵、二四碳
一至五價都有氮銅汞二價最常見
正一銅氫鉀鈉銀正二銅鎂鈣鋇鋅
三鋁四硅四六硫二四五氮三五磷
一五七氯二三鐵二四六七錳為正
碳有正四與正二再把負價牢記心
負一溴碘與氟氯負二氧硫三氮磷
初中常見原子團化合價口決:
負一硝酸氫氧根,負二硫酸碳酸根,還有負三磷酸根,只有銨根是正一
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硅磷,硫氯氬鉀鈣。
記化合價,我們常用下面的口訣:
一價氫氯鉀鈉銀,二價鈣鎂鋇氧鋅。二銅三鋁四七錳,二四六硫二四碳,三價五價氮與磷,鐵有二三要記清。
記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可以按照下面的口訣來記:
鉀鈣鈉鎂鋁(嫁給那美女)、鋅鐵錫鉛氫(新鐵吸鉛輕)、銅汞銀鉑金(馮鞏贏白金)。
其他答案2:
是1869年,而且也不能說是發現,因為這個表本身是人造的,其中的元素是人類發現并整理的。
化學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國科學家門得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創的,他將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依原子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學性質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就是元素周期表的雛形。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橫行稱為一個周期,一列稱為一個族。
其他答案3:
是1869年好嗎?
俄國的門捷列夫發現的
其他答案4:
是1869年,門捷列夫
其他答案5:
門捷列夫!!
最佳回答:
第一篇:
演講稿<<世界上最勤奮的女名人——居里夫人>>
我最崇敬的名人——居里夫人
有的人崇拜名人,是為了追時尚,而這種盲目地崇拜會使人誤入歧途。有的人崇敬名人,把自己崇敬的名人作為自己的榜樣, 激勵自己像他們一樣,為人民做貢獻。孔子說過,“見賢思齊焉”,人們也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成功了。每個人,都有自己 喜歡的名人,無論是崇拜還是崇敬。我也不利外,我崇敬居里夫人。
千百年來,漂亮就是一個女人的最高榮譽,最大資本,只要有幸得到這一點,其余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已具備了漂亮這一資本,但是,她卻沒有利用這一點資本,她的戰勝自我也恰恰就是從這一點開始的。她為了做科學研究,她甘愿讓酸堿啃蝕她柔美的雙手,讓嗆人的煙氣吹皺她秀美的額頭。
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后再送到化驗溶解、沉淀、分析。而所謂的化驗室是一個廢棄的、曾停放解剖用的尸體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里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堿的點點燒痕。然而,她的努力不是徒勞的,最終,她終于發現了天然的放射性元素——鐳。
她本來可以就在她發現鐳后申請專利,從而獲得大筆財物,可是,她沒有這樣做,而是毫不猶豫地將鐳的提純方法公布于眾。后來,居里夫人竟由于缺少購買1克鐳的經費而難以從事科學研究。最后,還是一位美國知名女記者在美國發動一場募捐,籌集所需的10萬美元款項。
居里夫人是登上法國科學院講臺作報告的第一個女子。
我對居里夫人的人格感到欽佩。居里夫人視名利如糞土,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項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將獎金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去當玩具。
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就像她杰出的科學成就一樣,在人類文明史上閃爍著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輝。她堅強、她意志純潔、她嚴于律己,使我不得不肅然起敬!
謝謝大家!
第二篇:
贊美你,偉大的科學家!你們那神奇而輝煌的一生,似星星耀眼的功勛,都讓我們無限敬仰;你們那求真求實,創新奉獻的科學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
是什么令科學家們奠定了向科學進軍的目標?是早年那孜孜求學的精神。無數科學家,從小就撲進了科海之中。著名的真菌植物病理學家鄧叔群,年幼時總在勞作之余跑到學堂外聽課,或翻看父親桌上的書籍。憑著一顆不窮的求學上進心,他方年13便以出色的考試成績被清華學堂錄取。少年時代的刻苦求學,為他走上科學之路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對啊,哪位科學家不是早年勤奮刻苦地學習?作為我們,未來世界的主人,該如何把握好今天?要努力學習,勤于思考。
是什么令科學家們敲開了科學大門?是勇于探索,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的求實創新精神。在舊中國和解放初期,一些來幫助中國找油田的外國專家,輕率地給我國戴上了貧油國的大帽子。地質學家李四光沒有被外國的權威"結論嚇倒,堅持認為我國國土遼闊,天然資源理應非常豐富。他和勘探隊員一起風餐露宿,到可能含有石油、天然氣的地區進行調查、勘探,終于找到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一批特大油田,用事實證明了權威的結論是錯誤的。求真務實,探索創新,不正是我們必須發揚的科學精神?
是什么令科學家對科學探索如此癡迷?是為科學,為人類甘愿付出一切的堅強意志和默默奉獻的精神。居里夫人在那個破木棚里,既是學者,也是苦工,她以驚的毅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忘我工作,從數噸的瀝青油礦渣找到了新的元素釙;從3噸鈾礦渣中猶如大海撈針般的提純出0.1克鐳。為此她付出了自己的一生與健康。居里夫人這種不畏艱難、不怕困苦,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多么令人崇敬啊!
是什么令科學家流芳百世?是那一顆火熱的愛國心。兩彈元勛王淦昌為了研制自己國家的原子彈、氫彈,放棄了許多名利雙收的好機會,從1961年到1978年,隱姓埋名了17年之久,為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科學不分國籍,可科學家們卻有自己的國籍。許多中國科學家都曾在國外留學,但最終他們還是回到了故土。因為他們的根在中國,情系中國。他們的中國心讓我們敬佩,讓世人稱贊,更讓鮮艷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
偉大的科學家,我們向你致敬。你們的獻身科學、奮力拼搏、堅忍不拔、契而不舍、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精神,將引領我們走向更加美好,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其他答案1:
故事一:
波義耳——懷疑派化學家
波義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愛爾蘭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個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個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時波義耳并不特別聰明,說話還有點口吃,不大喜歡熱鬧的游戲,但卻十分好學,喜歡靜靜地讀書思考。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學歐洲。在這期間,他閱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書籍,包括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名著《關于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來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寫的。
由于戰亂、父親去世、家道衰落,1644年他回國隨姐姐居住在倫敦。在那里開始學醫學和農業。學習中接觸了很多化學知識和化學實驗,很快成為一位訓練有素的化學實驗家,同時也成為一位有創造能力的理論家。在這期間,他同許多學者一起組織一個科學學會,進行每周一次的討論會,主要討論自然科學的最新發展和在實驗室中遇到的問題。波義耳稱這個組織為“無形大學”。這個學會就是著名的以促進自然科學發展為宗旨的“皇家學會”的前身。波義耳是該學會的重要成員。由于學會的分會設在牛津,波義耳于1654年遷居牛津,在牛津,他建立了設備齊全的實驗室,并聘用了一些很有才華的學者作為助手,領導他們進行各種科學研究。他的許多科研成果是在這里取得的。那本劃時代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是在這里完成的。這本書以對話的體裁,寫四位哲學家在一起爭論問題,他們分別為懷疑派化學家、逍遙派化學家、醫藥化學家和哲學家。逍遙派化學家代表亞里土多德的“四元素說”觀點,醫藥化學家代表“三元素說”觀點,哲學家在爭論中保持中立。在這里,懷疑派化學家毫不畏懼地向歷史上權威的各種傳統學說提出挑戰,以明快和有力的論述批駁了許多舊觀念,提出新見解。該書曾廣泛流傳于歐洲大陸。
波義耳十分重視實驗研究。他認為只有實驗和觀察才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他總是通過嚴密的和科學的實驗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物理學方面,他對光的顏色、真空和空氣的彈性等進行研究,總結了波義耳氣體定律;在化學方面,他對酸、堿和指示劑的研究,對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的探討,都頗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種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劑的化學家。石蕊試液、石蕊試紙都是他發明的。他還是第一個為酸、堿下了明確定義的化學家,并把物質分為酸、堿、鹽三類。他創造了很多定性檢驗鹽類的方法,如利用銅鹽溶液是藍色的,加入氨水溶液變成深藍色(銅離子與足量氨水形成銅氨絡離子)來檢驗銅鹽;利用鹽酸和硝酸銀溶液混合能產生白色沉淀來檢驗銀鹽和鹽酸。波義耳的這些發明富有長久的生命力,以至我們今天還經常使用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義耳還在物質成分和純度的測定、物質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實驗。在1685年發表的《礦泉水的實驗研究史的簡單回顧》中描述了一套鑒定物質的方法,成為定性分析的先驅。
1668年,由于姐夫去世,他又遷居倫敦和姐姐住在一起,并在家的后院建立實驗室,繼續進行他的實驗工作。晚年波義耳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對磷的研究上。1670年,波義耳因勞累而中風,之后的健康狀況時好時壞,當無法在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時,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從實踐和推理中獲得的知識。只要身體稍感輕快,就去實驗室做他的實驗或撰寫論文,并以此為樂趣。1680年,他曾被推選為皇家學會的會長,但他謝絕接受這一榮譽。他雖出身貴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卻是在科學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從未結婚,用畢生精力從事對自然科學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這位曾為17世紀的化學科學奠定基礎的科學家在倫敦逝世。恩格斯曾對他作出最崇高的評價:“波義耳把化學確定為科學。”
故事二:
普利斯特里——氣體化學之父
普利斯特里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國利茲,從小家境困難,由親戚撫養成人。175年進入神學院。畢業后大部分時間是做牧師,化學是他的業余愛好。他在化學、電學、自然哲學、神學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寫了許多自以為得意的神學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卻是他的科學著作。1764年他31歲時寫成《電學史》。當時這是一部很有名的書,由于這部書的出版,1766年他就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1722年他39歲時,又寫成了一部《光學史》。也是18世紀后期的一本名著。當時,他在利茲一方面擔任牧師,一方面開始從事化學的研究工作。他對氣體的研究是頗有成效的。他利用制得的氫氣研究該氣體對各種金屬氧化物的作用。同年,普利斯特里還將木炭置于密閉的容器中燃燒,發現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氣變成碳酸氣,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氣體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燃素說,因此把這種剩下來的氣體叫“被燃素飽和了的空氣”。顯然他用木炭燃燒和堿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氣中的氧和碳酸氣,制得了氮氣。此外,他發現了氧化氮(NO),并用于空氣的分析上。還發現或研究了氯化氫、氨氣、亞硫酸氣體(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氣等多種氣體。1766年,他的《幾種氣體的實驗和觀察》三卷本書出版。該書詳細敘述各種氣體的制備或性質。由于他對氣體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稱為“氣體化學之父”。
在氣體的研究中最為重要的是氧的發現。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煙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鏡加熱,發現它很快就分解出氣體來。他原以為放出的是空氣,于是利用集氣法收集產生的氣體,并進行研究,發現該氣體使蠟燭燃燒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輕松舒暢。他制得了氧氣,還用實驗證明了氧氣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質。但由于他是個頑固的燃素說信徒,仍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所以他還把這種氣體叫“脫燃素空氣”,其性質與前面發現的“被燃素飽和的空氣”(氮氣)差別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歐洲參觀旅行,在巴黎與拉瓦錫交換好多化學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鏡使汞銀灰分解的試驗告訴拉瓦錫,使拉瓦錫得益匪淺。拉瓦錫正是重復了普利斯特里有關氧的試驗,并與大量精確的實驗材料聯系起來,進行科學的分析判斷,揭示了燃燒和空氣的真實聯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錫的燃燒與氧化學說已普遍被人們認為是正確的時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錫的解釋,還堅持錯誤的燃素說,并且寫了許多文章反對拉瓦錫的見解。這是化學史上很有趣的事實。一位發現氧氣的人,反而成為反對氧化學說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發現的氧氣,是后來化學蓬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各國化學家至今都還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國大革命,作了好幾次為大革命的宣傳講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圖書及實驗設備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倫敦,但倫敦也難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歲時不得不移居美國。在美國繼續從事科學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兩國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國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國,他住過的房子已建成紀念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獎章已成為美國化學界的最高榮譽。
故事三:
居里夫人
瑪麗·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蘭物理學家、化學家。
1898年法國物理學家貝可勒爾(AntoineHenriBecquerel)發現含鈾礦物能放射出一種神秘射線,但未能揭示出這種射線的奧秘。瑪麗和她的丈夫彼埃爾·居里(Pierrecurie)共同承擔了研究這種射線的工作。他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對瀝青鈾礦進行分離和分析,終于在1898年7月和12月先后發現兩種新元素。
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她將一種元素命名為釙(polonium),另一種元素命名為鐳(Radium),意思是“賦予放射性的物質”。為了制得純凈的鐳化合物,居里夫人又歷時四(MarieCuI7e,1867–1934)載,從數以噸計的瀝青鈾礦的礦渣中提煉出1O0 mg氯化鐳,并初步測量出鐳的相對原子質量是225。這個簡單的數字中凝聚著居里夫婦的心血和汗水。
1903年6月,居里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作為博士答辯論文獲得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11月,居里夫婦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戴維金質獎章。12月,他們又與貝可勒爾共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06年,彼埃爾·居里遭車禍去世。這一沉重的打擊并沒有使她放棄執著的追求,她強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們摯愛的科學事業。她在巴黎大學將丈夫所開的講座繼續下去,成為該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論放射性》一書出版。同牟,她與別人合作分析純金屬鐳,并測出它的性質。她還測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放射性的重要論著。鑒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這位飽嘗科學甘苦的放射性科學的奠基人,因多年艱苦奮斗積勞成疾,患惡性貧血癥(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與世長辭,她為人類的科學事業,獻出了光輝的一生。
最佳回答:
磷,第15號化學元素,符號P。處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ⅤA族。磷存在于人體所有細胞中,是維持骨骼和牙齒的必要物質,幾乎參與所有生理上的化學反應。磷還是使心臟有規律地跳動、維持腎臟正常機能和傳達神經刺激的重要物質。沒有磷時,煙酸(又稱為維生素B3)不能被吸收;磷的正常機能需要維生素D(維生素食品)和鈣(鈣食品)來維持。
磷被首次發現存在于恒星爆炸后的宇宙殘余物里。對超新星殘余物仙后座A的最新觀測揭示了磷存在的最新證據。它是在深空發現的兩大元素之一,或可能給科學家提供有關生命在宇宙里的可能性的線索。
常見的磷肥有以下幾類:
-
水溶性磷肥:主要有普通過磷酸鈣、重過磷酸鈣和磷酸銨(磷酸一銨、磷酸二銨)。
-
混溶性磷肥:指硝酸磷肥,也是一種氮磷二元復合肥料。
-
拘溶性磷肥:包括鈣鎂磷肥、磷酸氫鈣、沉淀磷肥和鋼渣磷肥等。
-
難溶性磷肥:如磷礦粉、骨粉和磷質海鳥糞等,只溶于強酸,不溶于水。
過磷酸鈣, P2O5有效含量14%~20% ;磷酸二氫鈣,P2O5有效含量30%~45%;磷酸二氫鉀,P2O5有效含量52%。
最佳回答:
第15號化學元素,符號P。處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VA族。磷存在于人體所有細胞中,是維持骨骼和牙齒的必要物質,幾乎參與所有生理上的化學反應。磷還是使心臟有規律地跳動、維持腎臟正常機能和傳達神經刺激的重要物質。沒有磷時,煙酸(又稱為維生素B3)不能被吸收;磷的正常機能需要維生素(維生素食品) D 和鈣(鈣食品)來維持。
磷被首次發現存在于恒星爆炸后的宇宙殘余物里。對超新星殘余物仙后座A的最新觀測揭示了磷存在的最新證據。它是在深空發現的兩大元素之一,或可能給科學家提供有關生命在宇宙里的可能性的線索。
磷的第一次制取是由 Hennig Brandt在漢堡(德國西北部一城市)于1669年完成的,他蒸發尿液并加熱殘渣直到它變為紅熱,于是蒸餾得到磷蒸汽,然后他用水冷凝來收集。Brandt保留著他發現的秘密,以為自己發現了點金石,它能把基本材料變成金子。當他沒錢后,他把磷賣給了Daniel Kraft,他在歐洲各地包括倫敦展示它,Robert Boyle它非常著迷。他發現了它是如何制造的并系統的對它進行研究。(他的助手Ambrose Godfrey建立了自己的業務,制造并出售磷而變得富有。
磷在生物圈內的分布很廣泛,地殼含量豐富列前10位,在海水中濃度屬第2類。廣泛存在于動植物組織中,也是人體含量較多的元素之一,稍次于鈣排列為第六位。約占人體重的1%,成人體內約含有600-900g的磷。體內磷的85.7%集中于骨和牙,其余散在分布于全身各組織及體液中,其中一半存在于肌肉組織。它不但構成人體成分,且參與生命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代謝過程,是機體很重要的一種元素。
食物來
磷在食物中分布很廣,無論動物性食物或植物性食物,在其細胞中,都含有豐富的磷,動物的乳汁中也含有磷,所以磷是與蛋白質并存的,瘦肉、蛋、奶、動物的肝、腎含量都很高,海帶、紫菜、芝麻醬、花生、干豆類、堅果粗糧含磷也較豐富。但糧谷中的磷為植酸磷,不經過加工處理,吸收利用率低
代謝吸收
磷的吸收部位在小腸,其中以十二指腸及空腸部位吸收最快,回腸較差。磷的吸收分為通過載體需能的主動吸收和擴散被動吸收兩種機制。磷的代謝過程與鈣相似,體內的磷平衡取決于體內和體外環境之間磷的交換。磷的主要排泄途徑是經腎臟。未經腸道吸收的磷從糞便排出,這部分平均約占機體每日攝磷量的30%,其余70%經由腎以可溶性磷酸鹽形式排出,少量也可由汗液
1.磷和鈣都是骨骼牙齒的重要構成材料,促成骨骼和牙齒的鈣化不可缺少的營養素。有些嬰兒因為缺少鈣和磷,常發生軟骨病或佝僂病。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叫做磷灰石,它就是由磷和鈣組成的。人到成年時,雖然骨骼已經停止生長,但其中的鈣與磷仍在不斷更新,每
年約更新20%。也就是說,每隔5年就更新一遍。可是牙齒一旦長出后,便會失去自行修復的能力。如果兒童長牙時缺鈣,牙齒就容易損壞。
2.保持體內ATP代謝的平衡。
3.磷是組成遺傳物質核酸的基本成分之一,而核苷酸是生命中傳遞信息和調控細胞代謝的重要物質——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基本組成單位。
4.參與體內的酸堿平衡的調節,參與體內能量的代謝。人體中許多酶也都含有磷。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這3種含熱能的營養素在氧化時會放出熱能,但這種能量并不是一下子放出來的,這其中磷在貯存與轉移能量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食物中的來源 折疊
人類的食物中有很豐富的磷,肌體對磷的吸收比鈣容易,因此,一般不會出現磷缺乏癥。
磷攝入或吸收的不足可以出現低磷血癥,引起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異常,軟骨病;因疾病或過多的攝入磷,將導致高磷血癥,使血液中血鈣降低導致骨質疏松。
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含磷,特別是谷類和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在人類所食用的食物中,無論動物性食物或植物性食物都主要是其細胞,而細胞膜都含有豐富的磷脂(含磷和氮的類脂質,是生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動物的腦、肝、卵等含量較多)。
最佳回答:
引自百科,其它信息詳見百科。
第15號化學元素,符號P。處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ⅤA族。磷存在于人體所有細胞中,是維持骨骼和牙齒的必要物質,幾乎參與所有生理上的化學反應。磷還是使心臟有規律地跳動、維持腎臟正常機能和傳達神經刺激的重要物質。沒有磷時,煙酸(又稱為維生素B3)不能被吸收;磷的正常機能需要維生素D(維生素食品)和鈣(鈣食品)來維持。
磷被首次發現存在于恒星爆炸后的宇宙殘余物里。對超新星殘余物仙后座A的最新觀測揭示了磷存在的最新證據。它是在深空發現的兩大元素之一,或可能給科學家提供有關生命在宇宙里的可能性的線索。[1]
-
中文名
-
磷
-
英文名
-
Phosphorus
-
別 稱
-
紅磷,赤磷,白磷
-
化學式
-
P
-
分子量
-
30.973762
-
CAS登錄號
-
7723-14-0
-
EINECS登錄號
-
231-768-7
-
熔 點
-
(紅磷)280ºC或(白磷)40ºC
-
沸 點
-
590℃
-
水溶性
-
不溶于水
-
密 度
-
2.2g/cm^3
-
外 觀
-
紫紅色或白色粉末
-
閃 點
-
30ºC
-
應 用
-
紅磷制造火柴、煙火及磷化合物的原料還用于滅鼠藥等,白磷有毒。
-
安全性描述
-
S7/61 :保持容器緊密封閉,避免排放到環境中。
-
危險性符號
-
F:易燃物質
-
危險性描述
-
R11/16:非常易燃,與氧化物質混合會爆炸
-
危險品運輸編號
-
UN1381/1338/2447
-
字 詞
-
碎石
其他答案1:
磷是一種元素。
原子序數為15,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VA族。相對原子質量約為31
形成的單質主要有紅磷(赤磷)
和白磷(黃磷)
易燃燒,著火不易撲滅
其他答案1:
,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
最佳回答:
說的是青霉素的發現吧 1928年蘇格蘭科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 由于疏忽忘了為一個盛有葡萄球菌培植盤蓋上蓋子,結果盤子中生長出的青色霉菌將周圍的葡萄球菌全部殺死 這個偶然的發現深深吸引了他,他設法培養這種霉菌進行多次試驗,證明青霉素可以在幾小時內將葡萄球菌全部殺死。弗萊明據此發明了葡萄球菌的克星—青霉素。
其他答案1:
1. 公元9世紀,中國的一些煉金術士試圖利用硝石、硫、二硫化二砷和風干的蜂蜜合成一種長生不老仙丹,卻意外地發明了火藥。
2. 1675年,德國科學家何尼格·布蘭德(Hennig Brand)在他的地窖里儲存了50桶尿液,他希望能將其變成黃金。后來這些尿液變為一種蠟狀發光物質,這種物質可以自燃,這就是后來我們所知的磷元素。
3.因發現青霉素而聞名世界的亞歷山大·弗雷明 ( Alexander Fleming)有一次將噴嚏打在了一個細菌樣本上,他驚訝地發現,他的鼻涕控制了細菌的生長,就這樣他又偶然地發現了一種抗生酶。
4.1965年,天文學家阿爾諾·彭齊亞斯(Arno Penzias) 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擦洗了所在的貝爾實驗室的天線,他們當時認為是鴿子留在上面的糞便導致了天線出現了持續惱人的嘶嘶聲,他們后來發現,這些聲音原來竟是宇宙大爆炸而產生的微波回聲。
其他答案2:
你阿媽
最佳回答:
我把發現元素的所有德國人都全部列出來,你看是哪一個。
15 P 磷 1669年,德國人波蘭特通過蒸發尿液發現。磷是非金屬
32 Ge 鍺 1885年,德國溫克萊爾發現 。鍺是半導體
37 Rb 銣 1860年,德國本生與基爾霍夫利用光譜分析發現
39 Zr 鋯 1789年,德國克拉普魯特發現
49 In 銦 1863年,德國里希特和萊克斯利用光譜分析發現
55 Cs 銫 1860年,德國本生和基爾霍夫利用光譜分析發現
58 Ce 鈰 1803年,瑞典貝采尼烏斯、德國克拉普羅特、瑞典希新格分別發現
75 Re 錸 1925年,德國地球化學家諾達克夫婦從鉑礦中發現
83 Bi 鉍 1450年,德國瓦倫丁發現
92 U 鈾 1789年,德國克拉普羅特(1743-1817)發現,1842年人們才制得金屬鈾
107 Bh — 1976年,俄國弗廖洛夫領導的科學小組用鉻核轟擊鉍核制得
109 Mt — 1982年,德國G.明岑貝格等人工合成
111 Uuu — 1994年,德國達姆斯塔特重離子研究中心合成
112 Uub — 1996年,德國P.阿爾穆勃魯斯特和S.霍夫曼等在達姆斯塔特重離子研究中心合成
其他答案1:
15 P 磷 1669年,德國人波蘭特通過蒸發尿液發現。磷是非金屬
32 Ge 鍺 1885年,德國溫克萊爾發現 。鍺是半導體
37 Rb 銣 1860年,德國本生與基爾霍夫利用光譜分析發現
39 Zr 鋯 1789年,德國克拉普魯特發現
49 In 銦 1863年,德國里希特和萊克斯利用光譜分析發現
55 Cs 銫 1860年,德國本生和基爾霍夫利用光譜分析發現
58 Ce 鈰 1803年,瑞典貝采尼烏斯、德國克拉普羅特、瑞典希新格分別發現
75 Re 錸 1925年,德國地球化學家諾達克夫婦從鉑礦中發現
83 Bi 鉍 1450年,德國瓦倫丁發現
92 U 鈾 1789年,德國克拉普羅特(1743-1817)發現,1842年人們才制得金屬鈾
107 Bh — 1976年,俄國弗廖洛夫領導的科學小組用鉻核轟擊鉍核制得
109 Mt — 1982年,德國G.明岑貝格等人工合成
111 Uuu — 1994年,德國達姆斯塔特重離子研究中心合成
112 Uub — 1996年,德國P.阿爾穆勃魯斯特和S.霍夫曼等在達姆斯塔特重離子研究中心合成 參考資料:http://www.u5nitd0b.cn
其他答案2:
你媽